以口夸记事|以口夸向天坟为代表的土著文化——云南楚雄骠川坝子的古老与沧桑

日期:2023-03-28来源:转载点击:4050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https://manager.ynggwhy.cn/file/group10/M00/14/2F/rBABXWQiV42EWquwAAAAADceuE4983.png

楚雄市鹿城镇之南的楚雄市子午镇、楚雄市东华镇坝子,明代为大骠里,故名骠川坝子。历经千百年彝、汉、白、回、苗等民族繁衍生息,共同开发,遂形成了今天独特的骠川文化,骠川坝子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把它比喻成老寿星手中龙头拐杖上悬挂着的那只金葫芦,东华与子午交界连绵起伏的五街子松树地山脉就像这只金葫芦腰间系着的红飘带,将两块盆地 (大骠子午、小骠东华)巧妙的连接起来,而这个金葫芦又似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田野上,红绿相间,四周山岗上万亩云南松碧绿如葱,星罗棋布的古村落遍布大、小两骠山间盆地,骠川坝子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敞开胸怀,用甘甜的乳汁养育着骠川各族儿女,勤劳善良的骠川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耕耘,在这里收获。

南诏时期,这里是东彝乌蛮三十七部落之一的白鹿部活动中心,茶马古道从这里延伸,彝族英雄孟获 (大王)曾在这里操兵演将,抵御倭寇入侵,保护着彝人部落的平安。以口夸向天坟是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的发源地,也是 “土著文化”的发源地。骠川坝子是彝、汉、回、白、苗民族居住的乐土,是名副其实的 “鱼米之乡”、“花灯之乡”、“文化粮仓”。

骠川子午坝子的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相互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俗风尚,以 “以口夸向天坟”为代表的土著文化,以凤凰山 “碌摩神石”为代表的土著文化,以 “南安古镇”为代表的地域文化,以王家、杨家、周姓、段家、李家祠堂为代表的宗祠文化和以以口夸、罗甸庵、棚门村、小骠寺、大五排、莲蓬邑等众多古村为代表的古代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文昌帝君为依托的江淮中原耕读文化,无不折射出骠川坝子的古老与沧桑。子午街古戏花灯、以口夸古老花灯、莫苴旧村古花灯、南安古老花灯、茨龙美古村花灯等 19支民间花灯队星罗棋布大、小两骠坝子间。

在骠川坝子,唱花灯、弹洞经、耍龙舞狮、骑小红马,众多的民风民俗活动在这里呈现,优美的骠川小调脍炙人口,美丽动听的民间传说故事令人神往。骠川坝子,男女老少,会走路就会崴花灯,会说话就能歌唱,骠川坝子不愧是歌舞的海洋,花灯的世界。骠川花灯已成为一张靓丽名片,一道美丽的风景。骠川花灯已成为楚雄市乃至楚雄州内外一朵靓丽多彩的乡间文化奇葩,让我们一起去触摸骠川花灯的温度,让我们一起探究多姿多彩的骠川花灯。

追溯楚雄历史,战国庄?开滇略地时曰楚,唐南诏时曰威楚县,宋朝曰白鹿部,元置威州,后为威楚县,明洪武十五年 (公元 1382年)改为楚雄县。威楚沿革久远,地当省垣门户,雄镇迤西八府。明以楚雄名之始,取 “楚地雄威远播”之意。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区,由于它在地理、交通、军事、经济方面所处的特殊地位,外地文化源源不断输入,与土著文化、远古文明融会贯通,对骠川花灯的孕育、形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万家坝出土的文物象征统治者权威和财富、并可作为 “礼器”使用的五件铜鼓、编钟是贵重器物。五件铜鼓经专家鉴定,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铜鼓,说明了早在春秋时期,这里的先民就有了青铜冶炼和掌握了青铜器皿制作的先进技术,开始了 “耕田,有邑聚”的定居生活。从历史长河中可看出农耕文化、青铜文明在该地的深厚积淀,也是楚雄骠川花灯孕育、形成的远古文化基础。 与内地开始联系和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有据可考的,可上溯至唐代。值得一提的 是,当时的楚雄,曾是南诏 “三十七部蛮”的白鹿部的聚居地,从宋、元、明、清以后的六百多年间,即是路、府、州、县的治所。骠川属大骠里,又继以口夸向天坟为元代,称彝人火葬墓,又有摆依坟之说,两说并秀。

进入元代,当时楚雄的歌舞艺术活动,见诸文献记载者,稀如凤毛麟角。据 《蛮书》载:“正月初,夜呜鼓连腰,以歌为踏虎文戏,此遗俗至今殆犹存耳。”记述了唐南诏时期起彝族先民以虎为图腾崇拜的 “踏虎文戏”的歌舞活动,伴之以楚雄彝族上 古、中古时期,由毕摩文化衍生的创世史诗 《梅葛》、神话史诗 《查姆》、《阿苏》的出现,不仅活跃了毕摩的祭祀活动,先民们的歌唱活动亦比比皆是,骠川的香通跳神, 且已进入社火、庙会当中。成书于公元 1568 年 (明隆庆二年)的 《楚雄府志》记述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庙会,伴有 “歌声夜啭疏林月”的吟唱活动,虽未说明所歌何曲, 但歌唱范围有所扩展,且已进入会火活动当中,其普及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对楚雄骠川花灯的孕育、萌芽,奠定了基础。

洪武 14 年 (公元 1381 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率兵征云南。“洪武十六年冬月,上以云南平,命傅友德、蓝玉班师回京。以沐英所部留镇云南,子孙世袭西平侯,为从征将士落藉之始。”(见 《云南通志》)这些留镇云南的部队进入楚雄骠川以口夸、罗甸庵、此苴、茨龙美、子午街、云龙街、西邑、多宝、法邑,莫苴旧、罗只碑,上下此么、次园、胡家村、甸李、甸王、石格达、么河力、苏武登、杞木本、阿里本,朱家村、鲁家村、袁家村、王家村、上下马房,肖氏屯、者那屯、化宫屯、宝山屯,小骠新街、江登邑、莲棚邑、大小五排、夸佐、夸么、小普鲁、小骠寺、苴苴峨村、者马邑、岩美柳树村、大小百宰等。

自此开始,明王朝尚不止一次地 “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其制。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民屯,皆领之有司。”(见 《滇史》)这些屯驻楚雄的部队、中土大姓及家属,进入本地后,定居于斯。时至今日,骠川以口夸、罗甸庵、此苴、茨龙美、子午街、云龙街、西邑、法邑、莫苴旧、罗只碑,上下此么、次园、胡家村、甸李、甸王、石格达、苏武登、杞木本、阿里本,袁家村、王家村、上下马房,肖氏屯、者那屯、宝山屯,小骠新街、江登邑、莲棚邑、大小五排、小普鲁、小骠寺、苴苴峨村、者马邑、大小百宰等地,尚流传着 “汉来夷走”之说。这些来自不同省、区的外籍士兵及移民,必然会把家乡的时兴小调、歌舞民俗带入骠川,和本地的土著文化山歌小曲、歌舞相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歌舞表演,在民间广为流传。这种简单的歌舞表演,首先出现于迎神祭祀的 “会火”当中。

根据 《隆庆楚雄府志》的记载,说明当时在庙会伴有简单的歌舞戏曲活动,产生的年代当是隆庆以前。中原文化的不断渗入,与土著文化、青铜文化相结合产生和兴起的歌唱活动,为楚雄骠川花灯孕育、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以口夸的第五代花灯传人李如高、杨正开、杨绍舜、何朝佐、杨正纪、何国富、杨国恩、杨金章、杨国志、李春武等人口述中如是说 “我们骠川花灯传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到我们这一代差不多是两百多年。”

笫四代最有名气的是我们几个的老师,杨继明先生,他热衷于花灯滇剧演唱,早年到省府昆明前舞台加入菜小舟戏帮演唱滇剧,那时云南时局动荡,常遇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戏帮无力支撑,帮主无力支付杨继明入帮几年的薪筹,谨於杨先生在戏帮出色贡献,蔡小舟将八箱古戏剧服装,盔头,打击乐器赠于杨继明,便嘱杨继明回乡组建民间灯社培养艺人,将滇剧花灯传下去。待时局稳定后,带领乡间有成就的民间艺人,来省城再兴建菜小舟戏帮。

杨正开、李如高、杨国府、李春武、何盛唐等相继拜杨继明为师学习花灯技艺。从他们口中得知,杨继明回以口夸后,共吸收骠川坝子花灯学徒三十余人,把自家的双飞燕三格大正房改建成戏台,并设有古戏台,建有左出右进的马门(拱门)。就这样在杨继明的耐心教诲下,边教、边学、边演。通过两三年的学习,以杨继明为社长的以口夸太平灯社,初露头角,在迤西地区小有名气。谋于生计,杨继明先后带着戏帮到蓝井盐矿、黑井盐矿、老侯井盐矿帮工,白天下盐井背卤水换取银钱, 晚上就到当地古戏台演唱骠川传统花灯,他们的演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深得当地盐矿老板及达官贵人的喜爱而获得偿银,收入不菲。他们的演唱还激发了当地花灯爱好者学习花灯演唱技艺的兴趣。

随着交通、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艺术的影响和渗透,对于楚雄骠川花灯的孕育、形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地处楚雄南郊的骠川坝子,从明末至清朝康熙年间, 花灯演唱活动比比皆是,且较为活跃。据清 《康熙楚雄府志·艺文志》所载,邑人刘联声题咏之七律 “骠川道中”吟——— “以见从之出夷方,走马晨春出骠川。山根断处水相连,凉风小雨桃花李。兴酣不觉归来晚,又听莺声弄管弦”。这首诗描述了当时的骠川坝子 (今东华、子午)一带,人们在劳作间隙,茶余饭后吟唱花灯的情景。从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 “吟唱”,不仅较为普及,且在发声、唱法上已有较大的发展, 滇中地方戏研究丛书·骠川花灯系列不再是徒歌式的狂歌劲舞,而是以婉转的歌喉发出的 “燕语莺声”,且有伴奏出现,其乐器是 “管、弦”。比原来隆庆二年 (公元

1568年)齐甸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庙会上彻夜的 “歌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康熙楚雄府志》,成书于公元1716年,即清康熙五十五年,上溯至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 年),其间,经历了 138年的时间,这种演唱活动已较为普及,并从 “会 火”中逐步分化出来,从单纯的 “娱神”(即社火及庙会中香通跳神、祭祀的演唱)发展到既 “娱神”亦 “娱人”的双重功效。这一发展,与我国早期的戏曲发展是一脉相承。骠川花灯之所以为广大城乡群众乐于接受,便于普及,其主要原因亦在于此。 自清康熙 (公元 1716 年)间起至道光间 (公元 1838年),楚雄骠川花灯经历了从雏形阶段,明显地产生了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另一个飞跃———形成花灯和有演唱花灯的班社出现。

在清嘉庆、道光间 (公元1796 年—1821 年),楚雄骠川花灯已逐步形成,并正式冠名 “花灯”。特别是清道光十八年 (公元1838 年)以后,相继出现了演唱班社。如: 今骠川以口夸村的太平花灯社,小骠东华新柳 (新街)的永乐花灯社,者纳屯的五皇花灯社;鹿城镇耳东屯洪州花灯社,荷花村太平花灯社、戴家屯的洪州花灯社;今东瓜镇的夏家冲、张旗屯的太平花灯社等。

从清道光间起至咸丰4 年 (公元1854 年)间,骠川花灯已日趋成熟,以她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广大城乡人民喜闻乐见,并拥有一批较为固定的上演剧目:用于团场 (演唱伊始)、招徕观众的舞蹈有:大小两骠 (子午、东华) 《耍刀棒》、《比猴印》、《舞狮》、《跳麒麟》、莫左旧 《走小红马》等。花灯剧如莫苴旧村的 《渔家乐》,新街的 《滚灯》,《乡城亲家母》、《包姑爷回门》、《三讨亲》、《拐干妹》、《补缸》、《刘二姐赶会》等。在有 “出手盐豆”(意为看家剧目)之称的 《凤阳花鼓》中,有这样两句唱词:“哥是船头打鼓震 (镇)江苏省,妹是眉毛弯弯凤阳人。”用歇后语的谐音,说明剧中人的籍贯:一个是江苏镇江,一个是安徽凤阳。该时期为楚雄骠川的花灯走向成熟,且演唱较为活跃的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该时期内骠川崛起的 《大王操兵》一剧。这时,土著民族已 “汉来夷走”多年,但是他们的早期文化———向天坟遗迹,歌、舞、乐,尤以为著名的是歌、舞,不同程度地为花灯吸收、传唱、同化,通过不断地融汇贯通,便产生了着彝装、跳彝舞,以汉语彝腔道白,演唱,部分沿用花灯表演,旨在 “娱神”的花灯剧 ——— 《大王操兵》便应运而生了。以其清新、别致的表演和独特的乡土特色,征服了广大城乡观众,且为骠川多数灯社演唱,并把其列为 “愿灯”必唱剧目之一。为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相融合,成为彝汉文化交融的产物。

咸丰10年 (公元1860 年)庚申兵火,骠川花灯亦未能幸免,辖区内村、屯的灯社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洗劫,有的灯社由于多数艺人死于兵燹而无法活动。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以口夸村的太平花灯社,便是劫后重组灯社,后逐渐恢复演唱。又如地处偏僻,楚雄与牟定交界的夏家冲太平花灯社,虽未经受洗劫,亦因艺人流散而暂时停缀了演唱 活动。 为祈求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清吉平安”,时至今日,迁入新居的农户和讨亲嫁娶,老人做寿,便邀请花灯班社来家演唱,把 “请唱灯”视为神圣的仪式,且作为一种奢望、祈求的精神寄托,并在该时期把请唱花灯作为炫耀门庭的象征,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这一时期,骠川周边的者那屯、宝山屯、肖氏屯、苏家屯花灯队孕运而生。同治10 年 (公元 1871 年),滇剧传入楚雄市,鹿城镇、子午街、新街先后开展围 鼓清唱 (板凳戏);咸丰三年 (公元 1853 年)传入的 “洞经音乐”,已较为普及,“洞经社”遍布市内城乡各中、小集镇;滇剧围鼓清唱、“洞经”曲牌的弹奏、吟唱,对花灯唱调的互相吸收、借鉴、润饰,起到了进一步完善的作用,不仅为滇剧吸收,且亦为楚雄市骠川的花灯所沿用。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洞经会的掌调 (主弦)先生,(首坐)亦是花灯班社或滇剧围鼓 (清唱)的主乐手。清末民初,骠川花灯演唱活动,比前一时期 (咸丰年间)有了较大的发展,且较为活跃,演唱班社遍及九村十八寨星罗棋布,几乎村村寨寨均有演唱活动及班社存在。

据 1953年各县文化馆统计上报云南省文化局 (厅)的调查报告表明,大小两骠 (子午、东华)共有花灯班社15 个。演唱活动内容颇为丰富,除 “娱神”、“娱人”,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一年清吉、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主题的 “愿心灯”之外,演唱范围有所扩大,已从庙堂、宗祠进入场院、街头及农户庭院。尚有入宅、乔迁、祝寿等喜庆演唱花灯,充分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通过花灯演唱这一艺术形式,藉以 “驱邪除魔”,祈求 “四季平安”。这些企求、祈望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花灯的敬畏感,她与骠川花灯的孕育、形式,及所处的历史、环境、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是分不开的。

但也不难看出,就在这些企求、祈望当中,亦充分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民国8 年 (公元 1919 年),楚雄县劝学所 (相当于今之教育局)第二任所长杨与久 (子午镇法邑头村人),自幼受花灯、滇剧艺术的熏陶,对戏曲寓教于乐的作用有详尽的了解,深感古老的戏曲必须进行改革,因而撰写了 《戏曲改良说》一文,阐述了戏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初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地处滇中迤西的骠川坝子,吸引了各地商贾做生贸易的外籍花灯艺人。其中,尤以玉溪商人、江西、四川、贵州、昆明做生意者居多。他们曾先后落籍于鹿城、子午街、新街、吕合、腰站街等5滇中地方戏研究丛书·骠川花灯系列中、小集镇从事商业、手工业及栽种蔬菜、或栽桑养蚕。其中的花灯艺人,亦把当地的花灯带入骠川以口夸、罗甸庵茨龙美、子午街、云龙街、西邑、法邑、莫苴旧、罗只碑、杞木本及肖氏屯、者那屯、宝山屯,小骠新街、江登邑、莲棚邑、大小五排、小普鲁、小骠寺、苴峨村、者马邑、大小百宰等地。

在与本地艺人演唱的过程中,使骠川花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耳濡目染和影响。如至今尚流行的 《俩老表出门》 (即 《出门走厂》)、《双接妹》,经多年传唱,亦与本地之方言、习俗所融汇,但仍未失其花灯之原貌。通过共同演唱,切磋,进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交流。至此始,尽管玉溪花灯的不断渗入,剧目、唱调、打击乐、表演等方面得以丰富。但是,骠川花灯仍以其独立的艺术风格,沿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莫苴旧村是一个拥有二百多户人家,近千人的古村落,这里民风淳朴,历史文化厚重。相传这个古村落是彝族同胞开辟的,有汉到彝走之说。明洪武年间多数汉民族迁徙至云南,随着汉民族迁入,把江南文化带至云南,后又融入了本土彝文化,所以该村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汉民族人住后,就有了演唱 “花灯”的习俗。为了祈祷平安,还有崇拜彝族之神的内容,融进了彝族先民原始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充满着彝汉文化的丰富底蕴。 传统剧目 《小红马》(长亭饯别),《渔家乐》、《玉药瓶》、《凤阳花鼓》等剧目就是典型的江南文化之遗产。

1925 年春,由莫苴旧村族长王禹提议,为把花灯传下来,必须有组成人员,设立“灯会”,订立会期,摆设灯神牌位,订立规章制度。 当年灯会会长:王学文,灯会成员:王学武、王增恩、王楷文、王明纪、王廷邦、王廷甫、王天如、王加禄、王加荣、王加顺等,每年都有年轻爱好花灯的人参加。

其制度为:1 全村分为两脚,每脚负责组织一年。一脚:王廷甫,二脚:王学文。 2 资金来源:用大窝郎 (现在的新村)的部分田租和“灯会田”、“灯会秧田”的 收入开支。 3 设立灯神牌位,后发展为泥塑像 (王福道做)。 4 每年正月十二开灯,正月十五烧灯。开灯地点到凌云寺拜灯神,唱灯地点在祠堂戏楼。 5 演员都是男人,因为封建迷信思想束缚,女人不得登场。 6 每年演出节目:①耍狮子;②大黄伞;正月十五送到十五寺;③剧目:《小红马 (长亭饯别)》、《渔家乐》、《老少配》、《包二回门》、《凤阳花鼓》、《补缸》、《双换 亲》等。 7 每年正月十六到各户贺狮子。

当时的乐队主要有:王廷甫、王明纪、王楷文、王学文等。没有剧本,都是靠你记一句,我一句,他记一句,拼凑而成。到了接近解放,本村又培养了一大批热爱花灯 ‘的年轻人,如:王喜道、王福道、王选道、王国祥、王常俊、王斟湿、王锡金、王常明、王天润等。

骠川花灯在孕育、形成的艺术实践中,虽历经坎坷,不断地完善,但始终处于逢年过节的业余演唱状态。虽有班社存在,但亦是处于集散无定、自生自灭。因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将其视为 “土调”、 “俚曲”,不能登大雅之堂,备受摧残。只能在庙宇、祠堂、晒场、街头及院坝演唱,即便有所发展,亦是较为缓慢的。

1949年,楚雄和平解放,骠川花灯和楚雄花灯一样,处处歌舞升平,欢唱新中国诞生。随着党的文艺方针及戏剧改革政策的深入贯彻,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骠川花灯进入了真正繁荣、发展的时期。1950 年至 1952 年,是分田地,划成份,清匪反霸,抗美援朝战争时代,莫苴旧花灯活动基本停止,创建了新的文化活动,妇女解放了,就出现 “金钱棍”舞,参加跳舞表演的:董树英、彭景湘、王淑昌、王应美、王久英、王久珍等。歌曲以唱 《东方红》、《海啦啦》为主。

1954 年春节期间举办的 “楚雄县首次民间文艺汇演”,便是对该时期广泛开展的农村业余文艺活动的总结和检阅,亦是进一步开展农村文艺文化活动的开端。至此始,以“俱乐部”称谓的花灯演唱组织,并先后创作了骠川花灯 《不住的雨点》、 《社好大家好》、《一块花桌布》、《李桂芝》等。发掘、整理了传统花灯剧 《包二回门》、《乡城亲家》;移植并上演了滇剧 《将相和》、《廉吏风》,花灯剧 《韩梅梅》、《俩母女》、《刘海砍樵》、《薛仁贵回窑》、《三气周瑜》、《曹庄砍柴》、《穆桂英挂帅》等大、中、小型优秀剧目20多个。上述剧目的整理、移植、创作和上演,使得五、六十年代初、中期的花灯、滇剧舞台,面貌为之一新,且进一步净化、美化了舞台。1955年,昆明市人民灯剧团莅临原云龙镇巡回演出深受干部群众欢迎

1957年楚雄县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莫苴旧村又由全村青年开始组建花灯文艺队,如:王加顺、王选道、王喜道、王福道、王廷甫、王常俊、王国祥、王加荣、王常明等。1957年,楚雄县召开万人大会,到楚雄飞机场参观第一台 “东方红”拖拉机耕地,莫苴旧村花灯队到会演出 《小红马》获得好评,并有第一张花灯演出照片。剧中人物:相公 (王加顺扮演),小姐 (王加荣扮演),书童 (王国祥扮演),、厂环 (王喜道扮演)。 1958 年4 月 15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民委批准,楚雄专员公署改为楚雄彝族自治州,成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楚雄县辖各区相继改为人民公社。

坝区各公社之社办专业剧团应运而生。这些社办剧团以演唱花灯为主要剧种,并以社名冠团名,即:金星 (即今环城村委会)公社文工团,前进 (即今紫溪镇)公社文工团;幸福 (今富民,原为下白庙公社,现并归鹿城镇辖)公社文工团,子午 (原子午、东华7滇中地方戏研究丛书·骠川花灯系列为一个公社)公社文工团,飞虎 (今苍岭镇)公社文工团。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前进公社所辖各管理区 (即今之村委会),历史以来花灯演唱班社稀如凤毛麟角。仅吕合街、白土城、张旗屯、夏家冲、水河村、永兴街 (今已分属吕合镇、东瓜镇辖)等乡、村有着为数不多的 “太平花灯社”。

新中国建立后,经州、县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的 扶持、辅导,业余文艺文化活动的开展较为活跃。但公社驻地的大石铺,比之古驿道吕合街,演唱活动、班社流布等,均有着一定的悬殊。因此,该公社文工团的建立,尚填补了大石铺一带无花灯演唱活动的空白。 1958 年 4 月 21日子午公社子午乡曙光社业余花灯剧团代表子午区参加首次楚雄州业余文艺汇演获得好评。此次参演人员刘家福、董济光、王泽锋、蒋吉祥、王槐英、彭嘉荣、李开松、王文达、赵定乾、杨秀珍、李开兰、陈凤英、杨如兰等。1959 年,子午街花灯队演出了现代大型花灯剧 《杨立贝》,参加演员杨朝珍、王嘉兰、白秀林、自应村、王泽英、杨立彩、王文达、赵定乾、王灵芝、李开松、董济光、李鹤美、杨天友、姚开祜、陈显尊、王浩美、王开金、王福增、丁天荣等。

1959年,在楚雄专区、县文教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组建了子午二区 (当时的区政府设在现东华镇,时任区委书记吴廷秀)文工团,团长是以口夸的何胜刚,副队长是以口夸的李成先,成员杨开德、李如发、杨倪瑞、杨有凤和东华的共26人组成。以 口夸太平花灯会的 3 个古戏箱就是成立子午二区文工团时借给区文工团的。

在文化娱乐活动较贫乏的年代,能组建一支固定的花灯演唱艺术表演团队实为不易,这时楚雄的 “民间艺人联谊会”成立,经两年来的艺术实践,花灯队伍基本形成。楚雄县演出了传统花灯剧 《驼子回门》,为楚雄花灯的搜集、发掘传统剧目的开端。

1960 年,楚雄专区举行了首次全州文艺汇演,子午二区文工团创作演出的 《劳动模范王开华》(王开华是子午二区东甸村人,是劳动生产能手。当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奖给子午二区东方红拖拉机一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王开华等劳模)、《社好大家好》参加演出并获奖。当时,楚雄专区、县文化主管部门借该次汇演载誉归来之机,以 “民间艺人联谊会”为基础,组建了有组织、有领导、有排练、有计划和有较为固定的演出活动,且吸收了一定数量的学生、社会青年参加,颇具规模 (64 人)的第一支戏曲演唱队伍———楚雄县业余剧团。

“民间艺人联谊会”成立之初,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系由县文化馆提供 (原文化馆临街老楼,为学习书报、排练花灯的场所,如有演出活动则借用楚雄中学礼堂,上世纪九十年代,原文化馆临街老楼屋架拆迁至楚雄西山漂白凹建 “楚雄梨园”)。之前几年为市文体局大门门址 (2018年西门小区拆迁改造米市街、古山街老城区被全面拆除,现已不复存在。)。

1961 年,莫苴旧全村成立 5 个生产队,那时没有电,只有汽灯,集体整修了旧戏楼,购买了衣服道具,组建莫苴旧村文艺组,培养了一大批男女演员,如:王发林、王久泰、王凤兰、王明章、王明才、王开昌、王国美、王明达、王朝发、王发兰、王厚恩、王常元、王加莲、王锦昌、王天元、王常喜、王学美、王发美、王有美、王其珍、王继侯、王国兰、王国祯、王顺美、何凤芝、王敬芝、唐开英、王天才、王明凤、王汉典、王汉忠、杨桂芝、杨慧珍、王久明、王琼美、等。演出剧目有:《小保管上任》等一大批花灯小戏、曲艺节目。

由于骠川花灯的活跃,为农村业余演唱的进一步繁荣,起到了先导的作用。经楚雄县文化馆的组织、发动、辅导,及输送演唱材料等方面的扶持,使大骠以口夸、莫苴旧、茨龙美、子午街,小骠新街、江登邑、苴峨村、大小五排、者马邑、小普鲁、小骠寺及大骠周边相连的者纳屯、肖氏屯、宝山屯等新老花灯帮社恢复了生机,继承了自唱自娱的传统花灯。

1963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县展开的同时,以上演根据同名扬剧 《夺印》移植的大型现代花灯剧始,揭开了以上演现代剧为主的序幕;继 “全国京剧革命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召开的1964年起,确定了凡创作、演出,均以现代题材剧目为主的方针,传统剧、历史剧,通统被斥之为 “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被赶下舞台。

1965 年 1 月,以口夸首演现代花灯小戏 《一分钱》又名 《三查账》,主要演员为何金芝、杨天学、何永琼、何正芝。 1965 年,莫苴旧村得到州、县文化馆支持辅导,全州农村业余文化工作会议在我莫苴旧村召开开,省、州、县文化馆领导亲临会场并讲话,全州各县文化馆馆长、花灯团团长参会。两天会期间,州滇剧团演出滇剧 《十五贯》。莫苴旧村演出了 《包二回门》、《长亭 饯别》、《渔家乐》三个剧目。

1965年 10 月至 11 月,云南省在省群众艺术馆召开农村 业余创作会议,州、县推荐王继侯参加,培训会期 50 天。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演出 “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龙江颂”等八个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我村购买了部分衣服,道具由王国美、王汉明制作,莫苴旧村演出京剧移植云南花灯剧 “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龙江颂”四剧。1969 年庆 “九大”时,县三干会在朵基村召开,选调莫苴旧村花灯队为大会演出京剧以植云南花灯剧 “红灯记”,剧中人物李玉和 (王继侯扮演),李铁梅 (王其珍扮演),李奶奶 (王发兰扮演)。鸠山 (王汉明扮演),王连举 (王久泰扮演),演出很成功,受到观众和领导好评。

1969 年楚雄县举办首届业余文艺汇演大会,子午大队统一组织一个 “毛泽东思想文 艺宣传队”,代表子午公社参加汇演。莫苴旧村有王茂芝、王其珍、王明凤、王继侯、王锦昌、王汉明、王国祯、王发林、王国美、王明才参加。1970 年末苴旧花灯队参加楚雄县团代会演出节目 《楚双水库万年桩山东快书》、《四老汉夸家乡》,参演人员王汉明、王明才、王国祯、唐国金等。

1971 年 1 月 2 日,子午大队文艺宣传队参加全州农村业余文艺汇演,在鹿城街头高 举红旗和毛泽东巨幅照片,跳 “忠字舞”,参加人员丁天荣、王发林、姚开存、王浩生、王加秀、王汉明、董兰美、赵发美、王其珍、王启发、赵定祥、胡兴国 (知青)、 顾立勇 (知青)、刘怀赞 (知青)、杨丽琨 (知青)、王永丽 (知青)等。“文革”期间的骠川,“造反舞”、“忠字舞”充斥文艺舞台。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 术———花灯,被视为洪水猛兽,普及 “忠字舞”、革命样板戏,成了这一时期的头等大 事。

在 “深入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高潮中,演唱题材较为有限,除革命现代京剧 (八 个样板戏)之外,仅只有 《革命梆声》、《追报表》、《送宝》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花灯剧目。然而,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楚雄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创作、演出的花灯歌舞 《张家屯好风光》,冲破了文艺专制的禁锢,使绝响多年的花灯 重新登上舞台,使得广大城乡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倍感亲切,且出席了1972年州革命 委员会举办的 “楚雄州创作节目 (第一轮)调演”。文革后期子午街、以口夸、莫苴旧、罗甸庵等灯社把样板戏 《红灯记》、《沙家浜》移植成花灯进行演唱。

1973年子午公社修建自家冲水库,条件十分艰苦,为了鼓舞民工干劲,克期完成 修水库任务,当时由水库工程处决定,成立自家冲水库民工业余花灯队,由杨天学、杨泽桂 (法邑村人)、周体禄 (茨龙美村人)、杨汝芳 (法邑村人)负责在子午、法邑、以口三个民工队中挑选演员 21 余人参加,花灯队编创结合会战水库的好人好事和党、 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花灯小戏节目,在水库现场演出。通过编排演出了 《红旗飘扬自家冲》、《兴修水库万年桩》、《老两口会战水利工地》等一批花灯节目。

通过花灯演唱, 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鼓舞了民工的斗志,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通过花灯演出,为建设水库民工们送去精神食粮,受到了广大民工的青睐和赞扬,便受到公社党委、县委的表扬。 1973 年以口夸花灯队配合解放军部队文工团先后到云龙、东华、前进、富民等地巡回拉练演出节目 《军民鱼水情》、《智取威虎山》,受到部队和村民的好评。 该时期的戏剧创作活动 (包括业余创作在内),虽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文艺政策的影响,但以花灯小戏 《齐上阵》、《春花》、《修车》、《紧握手中枪》等一批创作剧目的问世、上演,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和业余创作骨干相结合的创作队伍,又再次基本形成。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除上述剧目之外,尚创作了花灯小戏 《待客记》、《张二 婶养鸡》等13 各剧目,数量、质量均较同期的五十、六十年代有所提高,为本市戏剧创作较为活跃,且丰收的时期。“文革”期间的 “楚雄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即楚雄县文工团),除完成演出场次、任务之外,尚沿袭了五十年代每到一地均与当地俱乐部或业余演唱组10骠 川 花 灯 纪 事织挂钩辅导的传统,配合文化馆的辅导,为该时期八十年代初期开展的农村业余花灯演唱活动,培训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基层文艺骨干。对农村花灯演唱组织的巩固、发展和后 来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 “五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

1973 年 5 月 6 日,子午公社以口夸花灯队参加楚雄县业余文艺汇演,参加节目 《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 《翻身农奴把歌唱》、 《相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等。参加演员杨天学、李仕龙、段绍科、何国芝、张正仙、何永琼、何永发、李春贵、 何朝佐何金芝、李存高、杨锦祯、李仕兴、何盛辅、杨凤芝、何凤仙、何正安、何国林、杨红珍、何加芝、何兴凤等。

1973 年春节莫苴旧村演出大型古装花灯记 《蟒蛇记》、《长亭饯别》等,参演人员 唐国光、王建忠、王汉明、王有菊、王朝凤、王其旺、王顺美、王金龙、王发存等。以口夸花灯队演出 《蟒蛇记》、《十五贯》、《殷小姐娶妻》等,参演人员杨天学、何正安、 何国林、杨天才、李仕龙、何金芝、李存高、杨锦祯、李仕兴、何盛辅、杨凤芝、何凤 仙、杨红珍、何加芝、何兴凤、何国芝、张正仙、何永琼、何永发、李春贵、何朝佐、 杨锦发、杨洪贵、杨应堂、杨应菊、何国龙、何泽深等。

1973 年楚雄县召开团代会,调以口夸花灯队、莫苴旧花灯队代表子午公社出席楚雄县团代会调演获得好评。其出演节目为:歌唱 《小靳庄》,王汉明演出 “楚双水库万年桩” (山东快书、王启发创作),王继侯创作的 “四老汉夸子午”,演员:唐国金、王明才、王国祯、王汉明。王汉明演出 “节约一把米”(快板书,王加祥、王启发创作)。以上这些演出节目都有剧照。 1973 年至 1974 年 10 月 14 日,参加楚雄县宣传工作会调演,参加人员沈应科、杨天学、何正安、何国林、杨天才、李仕龙、段绍科、何金芝、李存高、周文亮、段正才、杨锦祯、李仕兴、何盛辅、周体润、周文仙、杨凤芝、何凤仙、杨红珍、何加芝、 何兴凤、何国芝、张正仙、何永琼、周体彩、段美玲等。

1975 年参加楚雄县先代会调演,参加人员张家宏、杨天学、何正安、李仕兴、何盛辅、何国龙、何金枝、何正芝、李春存、何永发、杨凤芝等。 1976 年莫苴旧全村 3 个生产队,生产有了发展,文化生活是群众不可少的一件大事,不少青年男女都迫切希望到文艺组进行学习。莫苴旧村为一个团分支部,王常喜既是分支书记,又是花灯队长。

莫苴旧花灯队建立了乐器组,其成员为:王其旺、王常礼、王锦昌、王有林、王天元。 每个生产队成立一个花灯组,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每个队演一晚上。次年正月初二至初六又组织汇演,每个队演一晚上,全村从 3 各组中选出好节目演出两个晚上, 就在正月初七、初八。 11滇中地方戏研究丛书·骠川花灯系列 1977 年 1 月16 日,以口夸花灯队参加楚雄县第二次农业学大寨文艺调演,参加人 员杨天学、何正安、何国林、李仕龙、段绍科、何金芝、李存高、周文亮、李仕兴、何辅、周体润、杨凤芝、杨红珍、杨加芝、何兴凤、何国芝、张正仙、何永琼、李春贵、何莲花、张家凤、李仙凤 (知青)、郑舒琴 (知青)、沈应科等。

1977 年 3 月份,以口夸花灯队受楚雄县计生办委托排练花灯节目 《殷小姐娶妻》、 《状元与乞丐》、《计划生育一枝花》、《弃婴》先后到子午曙光、杞木、罗只、袁家、鹿宜、打苴和东华镇莲华村、大小五排、瓦武、东甸、小骠寺、者马邑、莲棚邑等村寨巡回演出。此次巡演对当地的计划生育起到了政策宣传和寓教于乐的作用,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并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以口夸花灯队资金补助,激发了以口夸花灯队的演艺热情,同时也提高了以口夸花灯队的知名度。

1977 年至1980 年,莫苴旧花灯队主要演出剧目有: 《沙家浜》、 《洪湖赤卫队》、 《墙头记》、《十五贯》、《十八年仇恨》等。这段时期是我村花灯演出最红火的年代。曾到东华驻军部队、全公社八个大队、部分生产队进行宣传演出 《墙头记》。 1980 至 1982 年,莫苴旧村因初包产到户,心思都在包田地、分财产 (如:耕牛、农具等),怎样种好田,所以没有活动。

1983 年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楚雄县撤县建市。1983 年楚雄州文化局开展戏剧节 成普查,由州文化局组织,由以口夸花灯队杨正开、杨绍瞬、李如高、何永发口述,由杨天学记录整理了 《大王操兵》、《凤阳花鼓》、《乡老看亲》三个剧目,通过以上老艺人原汁原味精心导排,在以口夸大队古戏台进行第一次彩排试演 (当时由于是第一次恢复演出传统戏,加之为了摄响音响效果,禁止观众入场观看,为确保演出效果,子午派 出所派出警力维护场内外秩序)。演出由州文化局王云海摄像师拍摄制作录像保存。

此次活动在骠川花灯历史上绝无仅有,与冷用忠为馆长的全体同志莅临以口夸作戏曲普查集成。以口夸参与活动人员杨天学、杨锦章、杨国发、杨万明、李仕兴、李春贵、何正芝、何永发、何正安、杨国恩、李春高、段光文、何胜辅、张文先、杨天才、何胜凯、何胜刚、杨正纪、杨正开、何泽汉、何国林、李仕龙、李如应、李如发、李如高、王庆洁、段国凤、何志红、张家林、李正兰、段友珍等。由于当时土主庙被毁, 《大王操兵》中的神狮子需到土主庙去贺狮子这一剧场情景,其土主庙各位神祗由演员扮演,由李春武老艺人将各演员化妆打扮成神祗。

1984 年 1 月,为庆祝撤县建市,举办了 “楚雄市首届农村业余文艺汇演”,由子午、东华、富民、永安等十个公社组成代表队,及 “楚雄业余剧团”出席该次汇演。 在出席汇演的代表队中,有的是建国前后均未停止演唱活动的骨干演出队。如:子午公社的以口夸,东华公社的苴峨村;富民公社的者纳屯;苍岭公社的大云甸;有的代表队则首次出席市级汇演的新队伍;如:大过口公社的民族歌舞队,三街公社代表队。 12骠 川 花 灯 纪 事值得一提的是,该次出席汇演的节目当中,尚有前进公社 (今紫溪镇)代表队根据本地的民族民间传说创作的 “彝族歌舞剧”《百鸟羽》,剧中人全系彝族、苗族演员扮演,堪称别开生面。且出席汇演的节目,多数均出自业余作者之手笔,经专业文艺文化工作者辅导、修改、润饰,因而无论剧本质量及演出效果,均较县改市前的历届汇演有着明显的提高。

同期,楚雄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随着撤县建市,恢复原名 “楚雄市文工团”。新兴的民族剧种———彝剧,亦在该团实验、创作、上演,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民族民间传说创作的大型彝剧 《阿龙与莉诺》,亦冠名花灯演唱,并出席 “楚雄州创作剧目汇演”,尚荣获奖项多种。 1985 年至 1998 年,农村包产到户后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了,莫苴旧文艺活动也进一步活跃起来,人们对古装大型花灯更为喜爱,莫苴旧花灯队又培养了一批男女青年演员,如:王文发、王敬禄、王先荣、王汉高、唐国金、唐国光、唐国荣、王昌侯、王汉达、王艳琼、李树兰、尹忠彩、王敬丽、王建文、王秀红、王朝焕、王开荣、王有菊、王存发、王朝龙、刘美英、杨学芝、王敬喜、王有高、王有刚、王琼美、杨开美、袁琼慧、李正菊、李桂玲等。

上演剧目如:移植花灯剧 《殷小姐娶亲》剧中人物:殷兆兰 (王敬禄、王国兰扮演),杨巧莲 (王顺美扮演)、殷员外 (王发林扮演)、殷夫人 (王发兰扮演)、杨奇沛 (王开荣扮演)、殷忠信 (唐国金扮演)、老管家 (王久泰扮演)、玉柳 (王有风扮演)、 补知县 (王汉明扮演)、赞礼生 (王存发扮演)、吹鼓手 (王文发、王卫侯扮演)、丫环 (王美芳、杨学芝扮演)、家丁 (王存国、王汉高扮演)、众宾客 (王明风、王发存、尹忠彩扮演)、众衙役 (王汉达、王有刚、唐国荣、王昌侯扮演)。

演出剧目 《状元与乞丐》,剧中人物:丁花实 (王继侯扮演),丁花春唐国金扮演),胡氏 (王有风扮演),柳氏 (王顺美扮演),丁文龙 (王启旺,王汉明扮演),丁文风 (王朝凤、王开荣扮演),李仲书王明才扮演),王国贤 (王发林扮演),李翠云 (王琼美扮演),阿猪 (王敬禄、王文发扮演),报子 (报信人)、学童、军士等 (王汉存、王锦安、王正华、王汉达、李存芬等扮演)。 演出 《墙头记》,剧中人物:张木匠 (唐国金扮演),王银匠 (王发林扮演),大怪 (王存发扮演)、二怪 (王继侯扮演)、李氏 (王存发)、赵氏 (王朝焕)。同时演出 《蟒蛇记》,刷中人物 (略)。

1999 年底,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掘、继承文化传统,楚雄市文工团更名为 “楚雄市民族歌舞团”,花灯、戏剧的创作、上演,仍是题中之义。市内在骠川花灯的带动下兴起群众性的业余演唱活动遍及城乡,为新时期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将骠川花灯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彰显 “花灯之乡、文化名镇”,至 2019 年 3 月 8 日,子午镇已举27 届农村文艺汇演和三届骠川文化艺术节。 2014年12月 28 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由骠川地区省、州、市级花灯戏传承人和文艺骨干,正式依法依规成立了 《楚雄市子午镇骠川花灯传承协会》。

协会成立五年 来,会员已达 86 人,先后到怒江州福贡县、大理州祥云县、楚雄州双柏县、元谋县、 姚安县、禄丰县一平浪镇马高鲁村进行花灯戏交流展演,多次参加板凳山马樱花节、火把节花灯演出,先后到东华镇小普鲁、夸苴、夸么、小骠寺、大五排、上棚门、大地基乡红卫桥、鹿城镇余节村、肖氏屯和本镇鹿宜、打苴、法邑、以口、茨龙美、罗只碑、袁家、杞木、挖铜、云龙等村委员演出,五年来配合州、市政法委 (610)办在子午街、云龙街、东华新街进行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建设美丽乡村”专题演出,配合 楚雄州、市科协创作演出一批科普知识题材的花灯小戏节目,2018 年被楚雄州市科协命名为楚雄州科普文艺宣传队并授牌。

2016 年 7 月21 日,时值楚雄市子午坝子烟叶飘香之时,子午镇骠川花灯传承协会代表会暨 《骠川花灯荟萃》首发式在莫苴旧村举行,来自子午坝子 14支花灯队的200 多名花灯爱好者,敲锣打鼓,高歌劲舞,用文艺形式赞美太平盛世,歌颂美好生活。岁月沧桑,演唱花灯已成为骠川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时至 2016 年,子午镇仅骠川坝子就 有14支花灯演出队共300 多人,长期坚持活动,先后举办花灯汇演24 届。为更好的把骠川花灯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下去,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去年 12 月,“楚雄市子午镇骠川花灯传承协会”正式成立。会员们利用业余时间不计报酬进行各种交流汇演 40 多场次,观众达两万余人次,为传承花灯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骠川花灯传承协会自成立以来,本着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理念,在创作演出基础上,收集整理了解放前后流传在骠川地区的一批传统花灯剧目,汇编成了 《骠川花灯荟萃》专辑,为保护好民间优秀传统剧目和给业余文艺队伍提供演唱角本打下了坚实基础。骠川花灯协会代表会暨 《骠川花灯荟萃》首发式当天,会员们除交流发言外,还在王氏祠堂古戏台,展演了各自的拿手好戏。从事花灯演唱 30余年的老艺人王继候感慨说: “我唱花灯演花灯不图名不图利,图的是传承祖宗文化,快乐当地百姓。”;

2017 年 2 月17 日,天上一轮月,地上万盏灯,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中铁大桥局八公司云南玉楚高速项目部与云南地方文化团体一起组织了赏花灯等活动,热热闹闹过元宵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视觉听觉盛宴,让大家共同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元宵佳节。节日当天大伙早早地装扮起项目部驻地,大红灯笼高高挂,彩色气球迎风飘,项目部驻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下午餐后,大家有说有笑的抢着微信群里项目领导寄语祝福的红包。突然,小杜大声喊道:“大家快来看花灯啦”,只听到噼里啪啦的脚步声接踵而至,大家在几分钟内集合完毕,而闻讯赶来的楚雄子午镇杞木14骠 川 花 灯 纪 事村的村民也纷纷聚集在项目部运动场,晚上 8点,云南楚雄骠川花灯传承协会元宵节骠川花灯慰问演出正式拉开序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场饱含对项目部给当地修筑致富之路的感觉之情和极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听觉视觉盛宴正式 “开席”。

说到骠川花灯,小编要为大家好好介绍一番,下面,让我们走进骠川花灯吧!骠川花灯,起源于唐代南诏时期,形成于明代初,普及于明末清初,于 2008 年被云南省政 被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块乡村艺术沃土里,花灯歌舞 《骠川花灯响当当》、花灯歌舞 《十大姐》、花灯小戏 《审村长》、古装花灯小戏 《闹渡》、小彝剧 《结 对子》等多个节目洋溢着源远流长骠川 “灯”文化,展现了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 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整个场景其乐融融,充满着和谐,孕育着希望! 骠川花灯小彝剧 《结对子》骠川花灯 《闹渡》。

2017 年,玉楚高速项目任务重,时间紧,假期还未过完,项目部员工就开始了紧 张的工作,积极备战节后大干,确保玉楚高速项目的施工进度,按期完成各项施工任务。项目部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使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团队的向心力、凝 聚力、竞争力,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加深了与地方的联谊互动,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7 年 11 月 15日,楚雄市子午镇骠川花灯传承协会应邀参加了 “唱响中国,舞动世界,健康舞大赛香港赛区”大赛,花灯协会经过精心组织,42 名优秀花灯演员参加了此次展演,子午镇骠川花灯协会选送了三个节目参演,其中洞经古乐 《骠川神韵》获表演奖第一名,花灯歌舞 《十大姐》获表演奖第二名,传统花灯戏 《闹渡》获表演三等奖,协会会长杨天学同志获最佳传承人奉献奖,骠川花灯走进香港展演,提高了云南花灯的知名度,也使会员们演出技艺得到提高,演出得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和 组委会老师的高度赞誉,香港媒体还作了专题采访报道。

2018 年 10 月 20 至 24 日,子午镇骠川花灯传承协会应邀参加云南省非遗文化进京 大汇演,其选送的传统花灯戏 《闹渡》剧情精彩,在优美的花灯音乐中,演员直接从台下开始做剧情划船的动作演到舞台上,观众席上掌声雷动贺彩声此起彼伏,九分钟的花灯小戏精彩表演夺得了在场观众的好评。省级非遗花灯戏传承人、骠川花灯传承协会会长杨天学如是说:“钟爱花灯四十载, 甘苦酸甜都尝尽,今朝欣逢新时代,民族文化得传承,花灯之乡逢好运,花灯唱到北京城。”

通过五天的北京展演,使参演会员提高了演艺水平,开阔了眼界,受益匪浅,提高了楚雄花灯的知名度,对保护传承花灯戏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子午花灯协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把骠川花灯展现在首都观众眼 前,可喜可贺,我们将以次展演为契机,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花灯之乡美名扬,文化骠川花灯系列遗产得传承,如今欣逢新时代,花灯唱到北京城。

通过赴香港、北京展演展示了楚雄骠川花灯非遗文化的魅力与神秘,展示了彝州骠 川子午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活动汇聚了云南各区域彝族的民族歌舞、花灯、音乐、图腾、手工艺、民族服装、民族饰品、民风民俗、民族乐器等,打造最具中国特色的 “彝族文化博览会”。本次云南省彝族文化进京巡演中的优秀节目将会由 “非遗印 象”全国组委会邀请到全国及国际巡演!是一件可喜可贺的盛世乐事。

2019 年 1 月29 月,骠川花灯传承协会举行成立五周年座谈会,协会邀请了姚安县农民戏剧家协会、元谋县非遗保护中心花灯演出队交流演出,邀请楚雄本土彝族歌唱家 《星光大道》冠军获得者非明荣、本土彝族女高音歌唱家郭春柔、元谋县国家级花灯戏传承人陈升华、姚安县国家级坝子腔传承人刘彩菊莅临演出。2019 年 3 月 8 日中午,恰逢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好兆头,楚雄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大篷车联合行动到子午镇进行科普巡展 (骠川花灯传承协会 2018 年被州市科技局命名为州市科普文艺宣传队)。

当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恰逢 “三节”,“妇女节”、子午镇当地特色的 “骠川文化节”和 “花灯节”。大家不仅在意义重大的巡展过程中过了 “妇女节”,而且也在子午镇过了具有当地特色的 “骠川文化节”和 “花灯节”。联合巡展遇 “三节”,参加活动的群众人山人海,现场氛围隆重,敲锣打鼓唱花灯,欢天喜地人挤人。在欢笑声中,讲解员为大家认真耐心的讲解每一件展品,其中机器人更是成了这次科普巡展的一大亮点。机器人表演的 “小苹果”让当地群众称赞叫绝,各类科技展品的展示让大家爱上了科技馆,喜欢上了科普,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来科技馆参观,更希望科普大篷车能随时来科普巡展。

此次科普巡展,州、市科协两辆大篷车共带去科技展品 20件、科技展板24 块、科普资料近2000 本,涉及多种学科和多方面知识,为大家进行展览和科普宣传,并且州科技馆派出3名讲解员跟随大篷车,为大家讲解科技展品和普及科普知识。巡展中,州、市科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和喜爱,参观和宣传人次达到上千人。

从儿童到老人,受众面广,大家专注的在展品上探索,认真的听讲解员讲解,学习科技文化,普及科普知识。在此次巡展活动中,大家提高了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明白了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了解了科普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还提升大家的科学素质。值得一提的是是自 1992年春节子午镇举办首届农村文艺汇演至2019 年 3 月 8 日举 办的27 届汇演中,莫苴旧花灯队就参加了26 次演出,并有 11 次荣获子午镇党委、政府奖。 政府提出,汇演节目必须是创作节目,写自己的事、人、物、山、水等。如:王继侯创作的 “一张准生证”(乡长,王敬禄扮演),乡长夫人王国兰扮演,孕妇,王顺美扮演)。段发科创作的 “卖烟场上”(烟贩子,王继侯扮演),“玉药瓶” (书生,王建文扮演,红鱼公主,王敬丽扮演,众仙女,王艳琼等扮演)。 镇五届、八届一次人代会调演节目有:王文发创作的 “青春的节拍”,“天保工程好”,王继侯创作的 “四老汉夸子午”,段发科刨作的 “争养老”、“农家四大嫂”。 1991年莫苴旧村成立业余创作组:王文发、王继侯、段发科、王敬禄、王启龙、 王厚恩。 2011 年王文发创作的 《感恩的心》、《农村面貌新》在第十九次农村文艺会演荣获 二等奖。 2012 年 2 月 8日王继侯创作的 《民心工程改老街》、王文发创作的 《春天的歌》在第二十次农村文艺汇演中均荣获三等奖。

王继侯创作的八场传统历史花灯剧 《童年悲歌》,歌颂党的十八大,云岭先锋工程好,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坐上马车去赶街,党在农村好政策及四场花灯小戏 《老两口告状》等 9个剧本。有20多个小剧本因建房,拆旧遗失。并存有多年来的移植古装花灯剧:《墙头记》、《蟒蛇记》、《状元与乞丐》、《殷小姐娶妻》、《弄假成真》、《县太爷审案》、《憨包讨媳妇》等。 在这 20多年中,莫苴旧花灯队乐器组成员不断发展:王其旺、王敬禄、王锦侯、王文明、王增顺、王天元、王喜侯、王有林、王朝龙、王朝阳、王常礼。还有两位老艺人:王国美、王汉明,是我们花灯道具、服装制作者。

第一代花灯传承人:王学文、王学武、王增恩、王楷文、王明纪、王廷邦、王廷甫、王天如、王加禄、王加荣、王加顺等。第二代花灯传承人:王国祥、王常俊。他们共同继承了 “长亭饯别”、“渔家乐”、“玉药瓶”三个剧目,他们能拉会唱。第三代传承人:王继侯 (会唱、会导、会编),王敬禄 (会拉、能唱、能导、有组织能力),王启龙 (能唱,能组织领导),王国侯 (能组织领导,主要负责灯光、音响),王厚恩 (财务管理、服装道具管理),唐国金 (能唱、能导),王文发 (主要搞业余创作),王其旺 (主要负责乐器组),王锦侯 (主要负责乐器组)。由于多年来子午镇党委、政府,村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三个小组的支持,在外工作的领导关心,如:王正华筹措资金 10000 元和三个组出资全面修复老戏楼和购置音 响设备,后来王正华又连续三次筹措资金 12000元支持莫苴旧村的文艺活动。

王继侯筹资 5000 元购买服装一组和增买乐器。王琼美捐献文艺演出舞台用布幕和六套服装。到现在为止文艺组已有两万元以上资产。 2019 年 7 月 16 日,骠川花灯传承协会及协会党支部搬至子午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体育服务中心办公,7 月 22 日、23 日协会花灯演员在文化中心排练节目,7 月 27 日 17滇中地方戏研究丛书·骠川花灯系列 (农历 6 月 25 日),骠川花灯传承协会在子午镇政府礼堂开展 2019 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暨 2019 火把节文艺花灯演出,一曲 《春游骠川》花灯歌舞,带你走进大美子午,幸福骠川,品尝骠川十大碗美食,游骠川红色故里,看传统村文化,赏红色故里南安。一场《三怕婆》看得观众啼笑皆非,在欢乐中,心灵受刭启迪,戒赌,戒酒,家兴业旺,社会风气大改观,文明城市民共建,社会和谐奔小康,骠川人爱唱灯,男女老幼崴花灯,村村户户唱花灯,花灯唱到北京城,花灯之乡展英姿。一曲 《骠川花灯响当当》把整场晚会推向高潮,台下观众,坐无稀席,掌声阵阵,度过了一个欢乐愉快的火把节。 如今的骠川花灯,不但搬上了大雅之堂,骠川花灯唱到香港、北京,登上了国家大舞台,并获奖,圆了骠川花灯人的梦,在骠川花灯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文章来源:子午镇骠川花灯传承协会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